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比较教育教学与研究以及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开拓进取、身心健康,团结合作、客观公正。
本专业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对比较教育的研究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敏感性和和较强的能力,胜任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较强的工作适应力和应变力。
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比较教育学
三、培养年限
全日制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至少应取得34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
(一)必修课程
1.公共学位课(7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第一外国语(除英语外,也可开设日、俄、德、法语)、含专业外语,各2学分共4学分
2.专业学位课(含专业基础课、学位课和研究方向课):6~8门,18~22学分
A.专业基础课(7学分)
专业基础课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学科课程,学生任选修3门,其中教育科研方法为必选课。
(1)教育学原理 2学分
(2)教育哲学 2学分
(3)课程与教学论 2学分
(4)教育心理学 2学分
(5)教育科研方法 3学分
B、学位课与方向课(13学分)
(1)比较教育导论3学分
(2)外国教育史研究2学分
(3)中国教育史研究2学分
(4)比较教育原著选读2学分
(5)课程改革研究2学分
(6)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学分
(7)教师教育研究1学分
(二)选修课程
一般要求选修2-4门,2-4学分。
(1)专业外语 2学分
(2)教育改革新进展1学分
(3)现代教育战略1学分
(4)教育政策解析1学分
(三)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训练(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2学分
教学实践(面向大学本科学生,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科研实践(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实验设计、技术开发和服务等)、社会实践或调查等。硕士生教学实践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暂行规定》执行。参加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四周。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实践环节 不得免修。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向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2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校期间认真参加不少于8次的校内外学术活动,写出有关学术活动的摘要、笔记或体会,经导师和导师组考评同意,可获得2学分。
五、课程学习和考核
1.学分基本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少于34总学分,包括实践环节、科研训练、开题报告等。其中必修课(含必修环节)不少于30学分。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2.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选修课原则上也要求考试。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等,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及格。教学实践、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成绩可按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3.硕士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院(所、中心)主管领导批准(其中公共课须经研究生部主管领导批准),方可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
六、中期考核和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最迟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参加由有关学院(所、中心)组织的中期考核,对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科研能力训练进行全面审查。考核办法参照《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暂行办法》。各培养单位应严格进行中期考核,并建立筛选机制,中期考核合格者,进行开题报告并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在学期间的论文要求可参照《陕西
七、培养方式
1.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每位学生所修的学位课程由导师指定。
3.每位学生所修的选修课程由学生本人与导师协商确定,在导师指导下,可在下列范围内选择:
(1)本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
(2)所在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开设的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3)本校其他学科所开设的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4.硕士生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其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研究生必须按规定时间送交个人培养计划;学位课程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填写的课程来执行,否则,所修课程不计算学分;选修课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对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跨学科攻读学位的研究生,须根据导师要求,选择本学科本科核心专业课2-3门。考核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要满足一定的工作量,硕士生至少用一年至一年半时间撰写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各专业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及要求。
学位论文要求:
除了研究生院统一要求的规定外,根据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特制定下列要求。
1. 论文选题: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主题明确、具体,所要解决的问题意识强。
2. 论文开题:开题报告应包括阐明选题理由、目的和意义;比较系统、清晰地介绍国内外该领域的进展和动态;课题的研究设计;研究阶段与工作计划;创新点或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难点、疑点和存在问题等;主要参考文献。开题报告占2学分。
3. 论文撰写:论文能反映作者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且有新见解;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论文逻辑结构严密,语言精炼,能对问题作完整和系统地论述;尊重他人成果,严肃对待文献。
4. 论文评阅和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由硕士生进行自检自查,主要检查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规范,再由指导教师进行学位论文审查。导师审查通过后,由所在学院(系、所、中心)组织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对论文进行预审读。预审读后,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规范》的要求编排印制,经学院(系、所、中心)审查符合规定后,方可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的有关要求程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严格按照我校研究生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关于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的要求。
阅读书目:
中文版本:
1.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顾明远 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版
5.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版
6.马克·贝磊编,比较教育学—传统、挑战和新范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7.李现平: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版
8.朱旭东:新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冯增俊等: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比较教育译丛中的书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英文版本:
1.J.Bowen, A H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Methuen & Co. Ltd,
2.R.R.Rusk, Doctrines of the Great Educator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3.J.S.Brubacher, 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4.Partrica K.Kubow, Paul R. Fossum(2007), Comparative Education:exploring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