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教师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学前特教研究 农村教育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教学实验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答疑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郝文武教授参加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高峰论坛并赴四川、云南等地进行农村教育调研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4] 阅读次数:[]

2023年4月2日,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高峰论坛在四川师范大学顺利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33位(荣誉)委员出席会议,教育基本理论相关专业师生近两百人现场参与此次论坛。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世界特征》的报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进行了回应与点评。

 

4月3日至17日,郝文武教授带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组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普格县,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弥渡县、云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开展农村学校调研。此次调研是经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晟利教授、顾尔伙副教授和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长吉教授、茶世俊教授多方联系才得以成行。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教授和学院党政办主任李久军老师,以及各市县及其学校领导、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

4月3日上午,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喜德县。该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是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常住人口15.9万人。在喜德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调研组与基础教育股李静老师和教师发展中心梁雨老师进行了座谈。在致以欢迎后,李静老师先就普格县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状况进行了介绍。随后,郝文武教授表达了感谢,调研组就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教师流动与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以及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等问题与两位老师展开交流,获得了对喜德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初步了解。4月3日下午,调研组在两位老师的陪同下先后走进且拖乡中心校、两河口镇中心校、两河口镇中心幼儿园和贺波洛乡中心校,发现喜德县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良好改善,控辍保学目标任务抓实见效,但乡村教师年龄总体偏大、音体美教师短缺是制约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难题。同时,非教学性任务过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职称晋升困难、收入待遇较公务员偏低等问题使教师工作热情受挫。贺波洛乡中心校是全县唯一一所实行双语(彝语和汉语)教学的学校,因此吸引了很多其他乡镇学生来此就读,学校通过开展彝语格言朗读、汉彝文对照标语和文化墙设计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但很多中老年教师到退休也很难晋升高级职称。4月4日,调研组又对光明镇中心幼儿园、喜德县中学、光明镇中心校、冕山镇中心幼儿园和冕山镇中心校进行了调研。据喜德县中学校长房鹏介绍,2022年凉山州喜德县协同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深入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在喜德县探索推动的“甬凉10+3”教育联盟共同体从学校管理、师资培养、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通过探索名师工作室引领、师徒结对、师资队伍内部“造血”等“组团式”帮扶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当地人才培养与和教师招聘这双重困难下,师资短缺成为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关键、最紧迫的难题。为此,房校长殷切期盼,并呼吁全国优秀学子能来支持和服务当地发展,从而也为解决当地师资短缺问题找到可行办法。调研组还在光明镇中心校参加了九所学校在此举办的教育联盟缔结会,并借机与九所联盟学校校长举行了座谈,就乡村教师补充与队伍稳定性建设、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乡村教师激励和福利待遇保障、家校合作、教师工作压力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气氛热烈、收获颇丰。4月5日,调研组还参观走访了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感受了党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维护民族团结、谋取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奋斗精神,调研组还对杭州滨江集团昭觉县火普幼儿园和昭觉县民族小学进行调研,深刻体会到教育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当地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目标密切关系。

4月6日,调研组辗转来到普格县。该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汉、回、壮、苗等24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户籍人口22.1万人。在教育股黄平金老师陪同下,调研组先后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株木树小学、荞窝镇日果小学、五道菁镇中心校、五道菁镇特尔果小学、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和螺髻山镇盖云顶小学,发现普格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总体较好,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标准,尤其株木树小学在国家能源集团全体员工捐款帮助下设立了428万元的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五道菁镇中心校和普格县螺髻山铁道兵希望学校还通过打造小太阳少年宫、少年科学院、农耕文化体验园、畜禽养殖园等教育实践基地,或举办彝语格言朗诵等民族文化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但教师数量不足、音体美教师短缺、非教学性工作任务繁重、工资待遇较周边县区教师和公务员偏低、职称晋升困难等也是老师们反映的普遍问题。4月7日上午,调研组在普格县教体局与苏鲁布书记,以及教育股、计财股、教研室等部门领导进行座谈,就结合之前一天调研中的所见所想与各位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结束后,调研组又特意来到位于县城的普格县附城小学,在校长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史发展陈列,学校认真践行“一训三风”理念(校训:温和合度刚毅坚卓;校风:宁静致远尚善和美;教风:甘泉润物温暖守候;学风:似泉之汇流如山之揽怀),在89年的办学历史中,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取得了骄人成绩。调研组也借以在城乡学校建设发展的对比中,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思考普格教育。

4月10日,调研组开启了在云南的调研工作。首先来到宁蒗彝族自治县,该县是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也曾是一个集“山、少、偏、穷、特”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10日上午,在县教体局李云老师陪同下,调研组驱车一个小时后来到距离县城54公里处的西川乡政府所在地——大柏地村,分别调研了西川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西川乡第一幼儿园、西川乡大柏地完小。其中,西川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由原西川中学和西川中心完小合建而成,负责管辖全乡12所村小和教学点。学校工作、生活环境较好,尤其在乡村教师职称晋升和生活补助等政策支持下,教师队伍能够年轻化和稳定化,但教师专业不对口,部分学科教师紧缺问题还是难以得到解决。西川乡大柏地完小是为方便乡下学生入学才一直保留至今,目前共有一至四年级43名学生(包括三个学前班)和5位老师,由于生源不断减少学校将面临被撤并的可能。10日下午,调研组又走进县城来到宁蒗县民族小学,该校又名“姚基金希望小学”,是一所现代化的文明示范学校和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9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比达97.2%,学校在坚持“服务至上、人文立校”的宗旨下,教学质量保持全县上乘,但目前由于学生数量增长而存在用地紧张,以及教师数量不足、年龄老化、职称晋升困难等问题。小凉山学校是宁蒗县委、县政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着力打造的扶智工程,拥有园林式的校园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主要通过考试从乡村学校进行选拔,整体呈年轻化,但同样存在教师总量不足和学科性结构短缺等问题。

11日-12日,调研组辗转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和弥渡县。在祥城镇迎冠希望小学校长杨慧莲老师的联系和办公室主任陈菊兰老师的陪同下,分别走进了迎冠希望小学教育集团总校和周家小学、程官小学、于官小学三所成员校。迎冠希望小学作为教育集团总校,是一所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质量上乘的“花园式”现代化学校,通过篮球、啦啦操、乐队、书法、绘画、科普等特色课程和活动,来发挥集团总校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集团内学校办学活力,并推进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融合、管理一体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在成员校中调研了解,云南省在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后,乡村学校教师只要达到规定年限就可以晋升职称,且没有比例限制,很多教师在45岁就可以解决高级职称,在这三所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0%以上,很多老师认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很多乡村学校仍存在学校编制总数超出,但实际教师根本不够用的现象。11日下午,调研组在下庄镇小学、下庄镇中心幼儿园、下庄镇中学和祥云县第四中学调研,并参加了下庄镇2022-2023学年“启明星”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郝文武教授参加表彰大会,并结合调研对祥云县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中重视乡村学校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研工作予以高度赞赏。12日,调研组在弥渡县教育体育局张洪增和张文军两位老师陪同下,分别来到新街镇完小、新街镇中心幼儿园、陶营幼儿园、陶营完小、寅街镇完小、德苴中学、得苴乡塘子完小进行调研,主要围绕乡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课后延时服务、职称晋升、工作压力、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问题与各学校校长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收获益多。

   4月13日晚,调研组赶赴临沧市云县涌宝镇,14日上午,由涌宝镇教育办公室主任李天良老师陪同分别调研了糯洒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涌宝镇完全小学。糯洒九年一贯制学校距离涌宝镇约45分钟车程,初中部和小学部校址分开,虽然硬件建设稍显落后,但总体较好,各种教学功能室、食堂、宿舍、教师周转房均能满足师生正常需求。涌宝镇完全小学是一所镇级中心完小,也是镇中心校的办公所在地。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良好,各类功能室和教学用具完备,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60%,加上乡村教师每月享受2000元的各种补助,使得很多老师工作更加有了盼头,这对于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乡村学生数量减少、为满足县城新建学校和幼儿园教师需求以及其他行政部门借调等原因,很多乡村学校依然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等问题。此外,乡村教师生活比较艰苦、单调,工作之余基本是在学校与同事打篮球、下象棋、聊天等,由于学校距离乡镇和县城较远,有些老师周末也不愿外出或回家。14日下午,调研组又来到涌宝完全中学。该校现有教学班36个(其中初中20个,高中16个),在校生2135人(其中初中1407人,高中728人),是一所地处乡镇的省二级一等完中。虽然学校在师资、生源及办学等方面不及县城同类学校,但在全校老师的努力付出下,近年来中高考升学率不断上升,而且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县教育局制定的升学目标。作为一所地处乡镇的完全中学,学校对于当地农村学生就近接受更高阶段教育、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社会价值。

4月16日晚,调研组到达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富岩镇,该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西以南卡江为界与缅甸隔江相望,下辖5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咖啡、茶叶、香蕉、甘蔗等作物。17日上午,在富岩镇中心学校教研员张开富老师陪同下,先后到富岩镇中心学校、等嘎拉村小学、大曼糯村小学、英沟小学调研。富岩镇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书香氛围浓厚,学校以“勤、诚”为文化建设主题,不断向“学生喜欢、教师自信、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办学目标努力迈进。在几所村小中,调研组主要就学生住校学习生活情况、家庭特征、家校合作,以及教师工作生活情况、福利待遇、专业能力发展、留职意愿等进行交流,发现家长外出务工、家庭文化资本贫乏是很多学生的境况,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外出学习机会较少等问题也较为普遍。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老师们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来开展田野课堂,深受学生喜欢,也有老师希望能有机会带这里的孩子到外面去看看。下午,调研组来到孟连县第一小学,该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了科学、书法、棋艺、剪纸等兴趣小组,突出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与乡村学校不同,县城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中有20%的比例限制,且日常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表现在孟连县教育综合改革对教师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提出的更高考核要求中,还有非教学性工作任务过多、学生课后服务等方面。

4月18日-20日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交流,并参观了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此次调研主要为我国西南民族边远地区,行程5000余公里,布集2个省5个州市和7个县的45所学校,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州县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沿革,学校建设和布局及其学生、教师状况,教学教研活动和课后服务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