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教师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学前特教研究 农村教育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教学实验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答疑
历史记录
         中心简介
         研究团队
         历史记录
历史记录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历史记录 > 正文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4] 阅读次数:[]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一五”成果汇编》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6月,重新组建于2004年6月。2005年1月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立项建设的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正式批准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0年来,在省教育厅、学校领导、社会科学处、教务处、教育学院和学校其他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心依托学校教育学学科,积极探索中心研究队伍建设新模式,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学校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在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完善机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承担科研目发表科研成果和对外学术交流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主要成绩
   (一)研究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队伍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核心,经过多年努力,中心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研究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36人,具有中初级职称的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4人。在读博士20人。中心研究人员基本覆盖了教育学学科的大部分专业,其中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人员有12人,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人员有10人,从事德育研究的人员10人,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的9人,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4人,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的9人。中心三个方向的研究人员中,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人员有19人,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人员有19人,从事农村教育研究的人员有18人。
    中心成立了以郝文武教授为主任、陈晓端教授和张迎春教授为副主任、杜鸿科教授、张立昌教授为委员的中心管理委员会。成立了以杜鸿科教授为主任、郝文武教授为副主任、陈晓端教授、张迎春教授、张立昌教授为委员的中心学术委员会。
   (二)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教育学学科建设,带头做好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博士生开题、答辩,组织和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加强交流。2010年全国有14名教育学博士后获得博士后基金,其中我校有3名,是全国第一,在我校教育学历史上前所未有。
   (三)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带头做好课题申报、研究工作。科研课题数量和层次持续提高。在2009年国家级课题取得历史性的零的突破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一项国家级课题。几年来,承担省部级课题数40项。发表论文数500余篇,出版专著数50余部。获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30余项。
   (四)积极参与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推进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造。积极承担“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项目”、“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任务,积极参与学院教育学专业改造任务。中心专家承担教育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一项,多项省特色专业、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重大项目。
   (五)重视图书资料建设,资料室专设中小学课本和外文图书专柜。中心利用985项目经费购置外文图书十几万元。专门派人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有关出版社和省图书馆、有关出版社查找建国以来中小学教材和课本。
   (六)重视为地方教育改革服务,积极支持地方的教育科学研究。承担西安市、旬邑县“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研究项目。
   (七)积极组织国内“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外学术交流。组织中心教师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多次聘请外国教师从事教学。组织专家出访英国、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进修。
   (八)积极组织教育书院教授讲会和青年教师讲会。积极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副会长叶澜先生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教育书院教授讲会,目前讲会已开展50多讲。
   (九)争取充足研究经费。学校每年为中心投入经费10万元,中心专家教授和教师承担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项目”、“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教育学科项目也有充足经费。
二、标志性成果
   (一)申报成功教育学一级博士点和教育专业博士点。
申报成功教育专业博士和教育学一级博士点近几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2010年以中心专家教授为第一带头人、主要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我校教育学一级博士点申报已获得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通过,从2002年开始第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或批到今年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历经10年,填补了和开创了我校乃至陕西省教育学学科建设新时代。2009年我校申报成功教育专业博士点,使我校教育学博士学位教育体系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承担“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项目”教育学子项目, 积极组织出版“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等系列学术专著。中心主任为学校2008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首席专家。2009年组织中心研究教授专家和教师、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齐系列专著和“教育科学研究新视野”、“教育科学研究新进展”等系列专著17部,在全国教育界产生良好反映。 
   (三)承担“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积极开展主体间教育教学实验,形成《西部教育报告》,创办《当代教师教育》学术刊物。2008年学校创办陕西第一个教师教育刊物:《当代教师教育》学术刊物,中心主任、副主任担任刊物主编、副主编。几年来,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教育界形成广泛影响。中心主任为学校2009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子项目“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负责人。两年来组织中心研究教授专家和教师、博士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在陕北、陕南和关中教育学的开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调查和主体间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组织西部十二个省区的力量形成突出西部特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突出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特色的《西部教育报告》,2012卷(即第一卷)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担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哲学》编写首席专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组成名单的通知》,中心主任郝文武教授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重点教材《教育哲学》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心研究人员郭祥超博士担任编写组成员。
   (五)获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在2009年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中心副主任陈晓端教授和中心主任郝文武教授分别获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中心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奠定基础,为建设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奠定基础。 
   (二)队伍建设。在努力提高中心人员的学历和学术水平,积极凝聚全校教育学人的力量,凝聚西部教育学人的力量,使中心成为凝聚教育学人力量的良好平台。
   (三)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加强博士点、硕士点建设,为陕西、西部乃至全国培养高层次教育研究和教育学教学人才。
   (四)凝练研究方向和特点。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实践和实验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出版“211工程”和“985项目”系列专著反映,实践、实证和实验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西部教育报告》体现。
   (五)创办名刊。努力把《当代教师教育》、《西部教育报告》办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名刊。
   (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在加强国家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的基础上,积极筹划世界多国教育学院院长年度交流会议。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心虽然科研经费充足,但还存在服务人员缺乏,业务经费缺乏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2年5月20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