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2008年工作总结汇报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落实省教育厅关于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学校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积极参与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等工作,深入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校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科研成果和课题立项、对外学术交流、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几项重大进展和成绩
1、创办《当代教师教育》期刊。2007年下学期到2008年初,以中心主任、副主任为主编、副主编在学校领导和支持下创办了公开刊物《当代教师教育》,编辑部专职编制3人,加主编、副主编,共5人。编辑部行政编制属陕西师范大学管理,学报设文科编辑部、理科编辑部和教师教育编辑部等三个编辑部。事实上所有工作都是在中心主任、副主任组织、领导、管理下运行,1位副主编、2位编辑共3人,也可说是中心的专职编制。本刊为季刊,一年出版四期,是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刊物,是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教育类刊物和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教师教育刊物,是全国第二个教师教育专业研究刊物。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为本刊题写刊名,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为创刊号撰写创刊词,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为创刊号题词。本刊设顾问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主任由顾明远担任,我校副校长赵彬任编委会主任,学报主编和中心主任、副主任及部分专家任编委。创刊第一期我校校长发表文章,第一期和后来及其相继发表多篇全国著名教育学者专家论文,每期发表20篇左右论文,继创刊以来已经达到同行学者专家的好评。今年第一期将发表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的关于免费师范生的论文。
2、中心主任出任教育学院院长。原来的教育科学学院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组成。学校为了加强这两个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落实优先发展教育学科、实现把陕西师范大学办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几年一直酝酿教育学和心理学分别设立学院,经过几年的准备,2009年初撤销教育科学学院,成立教育学院和心理学院。中心主任担任教育学院院长,中心专家担任各学科的首席教授,部分中心研究人员担任系主任。教育学院的许多教师是中心的兼职研究人员,中心虽然相对独立运行,但主要工作都依托教育学院展开。中心主任担任教育学院院长,这为有效组织教育学院教师参与中心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3、中心研究设施得到根本改变。原来中心只有一个大教室约60多平米的研究场所,今年上半年学校教师教育资源大楼建成,为中心增加面积三倍。目前,中心主任、副主任和编辑部都有了很宽敞的工作间,还有一个很宽敞的兼资料室的会议室。电脑等其他设备都基本配置齐全。
二、在省和学校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起关键作用。2007年教育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项,其中“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和认知科学”是教育学科的项目,中心主任担任首席专家。大项目经费1亿多元,其中“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和认知科学”项目经费700多万元。2008年经费正式到位第一期经费3千多万元,其中“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和认知科学”项目经费108万元。教育学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丛书和“教育科学新视野”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教育科学新进展”丛书等三套丛书。三套丛书都由项目首席专家、中心主任担任主编。出版工作2008年底已准备就绪,2009年正式出版。
2、积极参与我校“985”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申报。为了加强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9年国家拿出6个亿,支持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中心专家承担了本项目申报的重要任务,从项目可行性论证到撰写提纲、起草和修改申请报告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08年年底项目已经批准,经费共1亿多元,中心主任担当本项目中经费为600多万元的教育学学科群建设的首席专家,今年即将开始实施。
3、在中心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卓著。中心主任是教育学原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和负责人,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副主任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点带头人和负责人。2008年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首届研究人员,教育学原理专业第二届博士生顺利毕业,招收五届博士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招收第二届博士生。两个博士点的建设对促进我校和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教育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积极参与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中心主任、副主任等专家教授积极参与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我省中小学基础教育现状和问题,为中小学教师讲解有效教学理论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他们的这些工作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好评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中心专家教授还经常做客学校“教师教育论坛”,为我校师生作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取得很好效果。
三、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扩大学校和中心影响
2008年中心专家教授和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召开的“东亚教师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教育学博士生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论坛”,在聊城大学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高层学术研讨会”,在喀什师范学院召开的“教育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的“灾后教育发展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的“教育史学术年会”,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两岸四地教师教育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的“高等师范教育学术年会”、在山西省教科院召开的“全国教育期刊研究会”等十多个学术会议,参加人次达100多人次。
应中心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劳凯声、陈学飞、张诗亚、王本陆、徐继存教授先后来访我校,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四、科研成果和课题立项取得显著成绩
2008年科研成果和课题立项取得显著成绩,中心专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争取部、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6项。其中中心主任郝文武教授在权威刊物《教育研究》发表题为“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的标志性成果1篇,在权威刊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题为“作为反思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学”的论文1篇,中心副主任陈晓端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题为“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的论文被权威刊物《新华文摘》转载,在权威刊物《教育研究》发表题为“试析阿普尔批判教育思想的价值追求与理论局限”的论文1篇,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译著、著作各一部。
五、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处理教育学院、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当代教师教育编辑部的关系。当代教师教育编辑部的实际工作都在中心主任副主任组织领导下进行,但行政关系、经费管理、专职人员的奖金分配又隶属于学报,虽然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运行一年,但明显感到有许多问题,这种关系长期维持下去严重影响刊物的发展。我们建议学校积极调整它们的关系,明确规定中心与编辑部经费独立,人员合二为一,中心与编辑部,在行政关系隶属于教育学院的情况下,相对独立运行。
2、争取增加一个专职编制。中心专家教授大都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但为了中心的正常运作他们还要做许多事务性的工作,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教学和科学研究,建议学校为中心增加至少1名有教育学专业知识和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专职业务人员。
3、学校应为中心划拨一定的业务经费。中心成立几年来年,学校及其各职能部门对中心发展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投入专项经费20万元,教务处投入基地设施建设经费5万元,这使得基地建设的有了经费投入保证。但这些投入都不太稳定,难以预测,而且都是科研经费,没有业务经费。中心主任、副主任都有广泛的对外学术和工作交流,编辑部工作也有一定的对外交流,这都要有一定的经费。目前,中心不仅没有这些经费,而且饮茶喝水都不能正常报销,这很不合适,希望学校能解决这问题。
4、采取合适方式吸引从事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性质和人员状况决定中心人员组成更多的只能是兼职,只能依托教育学院和依靠学校其他院系志愿从事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的教师,但以什么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很值得研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投入,兼职人员就不会积极地承担和完成兼职工作任务,项目申请、成果著名写不写中心为兼职单位对他们一点也没有影响。结果就会导致,要么中心就没有真正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要么就是东拼西拼,把全校有关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项目、成果都作为中心的项目和成果。为了通过中心把大家组织起来,集中力量进行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稳定的经费,对署名为中心兼职人员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或者奖励。
5、申请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学校主管校长很关心中心工作,并希望中心能有申请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想法、计划。但由于中心发展时间短,也由于其他条件限制,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现在可以考虑这个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策划,但首先要解决上述基本问题,在机制理顺的情况下,加强和加快建设,才能使这项工作真正开始运行,并实现目标。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