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8日,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主持人郝文武教授带领博士生雒强、贺璐璐、陈浩等人组成的课题调研组,赴江西省开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本次调研得到了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先进教授及其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安排。
12月4日上午,调研组首先来到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调研。调研组就该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和就业形势等问题与学校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全南县教育局直接管理的一所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该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立足本土、辐射地方的办学思路,坚持校企合作的路线,在模具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应用性专业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校设有工厂车间,并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型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因素的缘故,大多毕业学生离校后前往广东省谋业,学校规划的服务辐射面与学生实际工作选择面间存在着一定差别,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值得继续研究。随后,调研组来到全南县实验小学开展调研。调研组对学校“实”文化即“为人诚实、为学勤实、为业务实”的学校氛围表示了肯定,并对其特色课程“珠心算”进行了了解。调研组同时也发现,大规模教育下学校往往都存在教师人手不足、工作强度大的问题。
下午,调研组前往全南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座谈,就全南县整体教育发展情况做了充分了解。全南县人口分布零散、学校规模层次不齐、学校设置点多面广的复杂情况,使得教育工作的展开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农村教学点1人1校的情况挤占了很多教育资源、限于交通劣势和地理位置等导致优质教师引进困难的问题。对此,教科体局也采取了多种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及时清理无学生的教学点、设立编制控制数、对引进人才进行补贴和对艰苦边远地区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补助等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正就教师编制核定与分配问题进行探索。随后,调研组前往全南县第三小学进行调研,就学校近几年发展情况、师资结构和生源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调研组了解到,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面临着生源来源结构复杂、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的棘手问题。根据调研组以往调研的经验和本次调研了解的情况,调研组指出,随城务工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必须做好家长思想工作,让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12月5日上午,调研组前往陂头镇中心小学调研。调研组在与学校负责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学校发展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村生源的萎缩,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城镇化带来的政策影响,也有人民对于城市教育拥有更高质量的认知影响。尤其是村小、教学点更是如此,几人1校甚至1人1校的情况并非个例。二是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骨干教师少,有经验的教师都更愿意选择去市区学校工作,农村学校成为了教师的“实习基地”。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音美教师,体育专业教师也只有1名。其余均为教师兼任,教师工作压力较大。随后,调研组在中心小学领导介绍下,前往陂头镇正和小学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其负责的村小。尽管教师和学生数量少,但学习的热情依然高涨。这更坚定了调研组坚信农村教育必须发展的信念。
下午,调研组前往龙源坝中心小学和龙源坝初级中学进行了调研。在对各学校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实地观摩了课堂教学情境,并结合课堂教学、学校建设等有关问题与校长进行了深入交谈。
12月6日,调研组前往赣南师范大学附属蓉江小学调研,对该校如何与大学加强合作,在学生见习实习、师徒结对等具体问题上与校长进行了热烈交流。随后,调研组前往潭口中心小学和潭口坳上小学,就乡村学校生源变化、留守或单亲儿童教育、贫困学生帮扶、师资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调研组发现,农村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体现在师资和生源上,如何吸引和保留优秀教师、如何让优质生源愿意留在农村,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午,调研组前往赣南师范大学参观学习,郝文武教授受邀为全校师生做了关于“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现代化影响的得失应对”的讲座,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层面对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做了细致分析,并回应了师生的提问,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情况的认识和思考,为课题完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