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教师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 学前特教研究 农村教育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教学实验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答疑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何为合乎正义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系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13] 阅读次数:[]

20141111,我院教育学系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教学一楼303教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为“何为合乎正义的道德教育:利他、利己抑或互惠?”胡金木老师主讲,郝文武、栗洪武、李延平、孙峰、郭葆玲、常亚慧、李菲等老师应邀参与点评和研讨,教育学原理及小学教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郭祥超老师主持。

胡金木老师从日常生活中的“让座”问题与当前道德教育现状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义利对立的道德思想、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讲述了普遍化的“多付而少得”之不可能,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正义而非其他,以及以互惠性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并进一步提出了合乎正义的道德教育的四项原则:第一,承认利己的合理性;第二,守住个体的道德底线;第三,德福一致,突出付出与获得的对等;第四,强调多元主体间的宽容精神,为道德常人留下空间。

在之后的互动讨论环节中,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点出发,就活动主题提出了各自观点:张京京同学首先就社会对“无私利他”道德模范的引导向胡金木老师提出了几点问题;蒙泽察同学则提出了道德规范的不容置疑性,道德与正义的关系问题。随后,在座的老师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郝文武老师就正义概念的界定、圣性善、道德追求的永恒性、德育的实效性等提出了几点疑问;栗洪武老师对个体正义与道德的“社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李延平老师提出了道德行为中的“秀”道德隐患和慎独的重要性;孙峰老师对正义与正义感概念进行了阐释和区分;郭葆玲老师随即提出了道德底线与圣性追求的相通性和差异性;常亚慧老师从社会规范出发,提出了道德与正义需要外在规范的约束和监督;李菲老师则从舆论和制度的层面分析了个体正义的合理性。老师们的点评和讨论使活动现场的学术氛围更为浓厚。

本次活动为我院师生展开学术交流提供良好了的平台,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视野,进一步体现了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