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70周年校庆学术系列报告”于2014年10月15日在雁塔校区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举行。本次报告主题为“德育概念的界定与德育实效的提高”,报告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教授,主持人是我院一级学科带头人郝文武教授。
檀传宝是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与主题相呼应,本次报告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何为德育之“德”,第二部分是何为德育之“育”。
何为德育之“德”?在我国,德育的概念一般是指思想、政治、品德、心理发展健康教育,即“大德育”。然而,国外德育一般只含道德教育,也就是“小德育”。概念界定的模糊导致我国德育实效不高,也使得中外有关德育问题的交流存在着诸多障碍。那么,如何界定德育的概念?檀教授提出了“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是指守住“德”的质的规定性,概念不能泛化;“望多”是拓展外延,但是要有度,需要存在一个标准。以道德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关系为例,心理健康问题就是道德问题吗?它们确实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但是有些心理健康问题就不是道德问题,如抑郁症,叛逆等。檀教授对此建议:一,防止误判与误诊;二,做学生心理和道德成长的辅助者;三,让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成长相互促进。其次,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经济教育、礼仪教育、法治教育、私生活教育密切相关,不尽相同。例如,日本现当代杰出教育学家小原国芳曾经在《全人育教育论》中提出“真善美圣健福”的价值体系理论,其中“富”育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经济规则是利己的,而道德准则是要求有高尚的生活,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和诚信更加重要,无此寸步难行。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之“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括三重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明(含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核心价值观本身是正确的,因为一个现实的民族必须有自己的伦理实际。
何为德育之“育”?首先,“育”的历史形态包括习俗性教育(原始教育和鲜活的学校外的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在于,古代德育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而现代德育则是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的。其次,“育”的现实形态包括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大多说人认为德育就是政治课,主要由于有些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理解的只是直接德育,这就导致了大家对德育的误解和反感。承认三种德育形态的意义是能够使得教师提高德育自觉,拓展德育思路,依据不同德育形态的实际设计、开展德育活动。那么,如何使得三者结合呢?檀教授的特别建议是,提高直接德育的质量与可观赏性,间接德育要“自认去雕琢”,唤醒“沉睡的雄狮”(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
本次报告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使师生意识到德育概念及系统理论的严格逻辑建构迫在眉睫,这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其二是如何把直接、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这需要促进教师(所有教师,德育专业工作者)的德育专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