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铁芳教授做客教育学院,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从〈论语〉开篇看孔子作为教师典范的意蕴》的专题报告。报告在雁塔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一层学习中心举行,我院副院长龙宝新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和来自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教师约五十人聆听报告。
刘铁芳教授将《论语》开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地阐释了孔子作为师者典范的意蕴。第一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味着学和习,都是和自身相关的活动,不断学习、及时温习,充实自己,而悦由心生。第二阶段,“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意味着不仅强调朋友相聚的喜悦,而且更多强调朋友相聚之后对于知识分享交流的喜悦,培养的是一个人对于知识的热爱,通达人性,学以成人。第三阶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包含接纳世界的不理解和转向他人的必然性的两层含义,从原来的“学”转变为“教”,不断融入到人类的共同体中。报告尾声,刘铁芳教授通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八个字总结了孔子作为教师典范的意蕴,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先觉者和后觉者,真正的教学是先觉者去觉后觉者,并且强调学与教的转化是立己和立人的统一。 整场讲座,刘教授思路清晰、见解独到,语言率真,赢得了在场师生阵阵掌声。
之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牛文明与我院郭祥超分别以文学和历史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发表了聆听此次报告的感想。最后,龙宝新教授作精彩点评,并对刘铁芳教授在百忙之中不辞劳苦做客我院表示真挚的感谢。此次报告使我院师生对孔子“为师者”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为师生的学术研究开辟出新的思路。

